热点资讯

中心发声丨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的疫情防控

2020-03-12

规划治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的疫情防控

本文原载于“城市规划”公众号
编者按

当2020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在神州大地爆发,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及身心健康。无疑,疫情对我国城镇化及人居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冠肺炎这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规划该如何为城市提高“免疫力”?本刊特召开笔谈会,邀请规划各领域的专家,从专业的视角,针对此次疫情中突显出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建设中被忽略、需反思、必应对的学术问题或实践话题进行讨论。健康城市,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以规划人的担当,建言献策,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在城乡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强调“精细化” 与“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如何实时、准确、 精细、人本地应对突发疫情,以及城市规划学者在其中能够扮演什么角色,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紧迫问题。城市空间(如社区建成环境)、人类行为(如日常活动出行)与行为结果(如此次疫情)之间的联系一直是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话题。在应对长期的城市空间优化与空间规划方面,可以聚焦于居民的惯常行为及其空间后果,例如如何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及交通出行规划等预防流行病的发生。但是,在面对突发的流行病疫情时,瞬息万变的疫情防控更需要微观视角,例如理解居民个体是怎样利用空间和时间来防御疫情、响应政策及安排日常生活的。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利用微观时空间行为视角对突发疫情进行及时应对与防控。

疫情突发以来,信息透明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疫情信息的公开也越来越精细。各地方卫健委与媒体由最初只公布地方汇总的确诊数、疑似数等信息及其变化趋势,逐渐细化到患者个体活动轨迹的发布。这些信息有利于居民在疫情期间制定合理的日常活动规划,做好自身防御,阻断疫情扩散。

然而,目前看来,这些活动轨迹的发布格式与精细程度参差不齐,如活动地点有的细到居住楼栋,有些城市则只提供比较粗糙的时空信息,需权衡精细防控与隐私保护。并且,多数活动轨迹的案例重视空间信息的提供而忽视时间信息的完整性,难以实现完整行为轨迹在时空间上的可视化分析、模拟预测以及预警预报。只有提供具有完整时空间信息的行为轨迹描述,才能发现疫情的同时同地共现性等特征,有利于提升居民的风险意识,并使居民对活动出行风险进行预判,促进自发隔离,降低对疫情的恐惧。

时空间行为研究以时间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在收集与可视化分析个体活动出行轨迹数据的基础上,与流行病学、城市规划学等展开合作,可为全国各地卫健委机构提供患者活动轨迹案例发布的标准,为公众在微观时空间上识别疫情、预防疫情提供实时的信息,同时也为政府的防灾规划提供科学支撑。

事实上,随着患者活动轨迹信息发布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与微信平台提供了到居住小区尺度的微观疫情的时空间信息(如各个城市的疫情场所地图),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等开发的“密切接触者测量仪”和联通公司发布的“疫情防控行程查询助手”等,均利用不同时空精度的流动或轨迹大数据来为公众提供较为精准的防控信息。由此可见,如何利用精细的时空行为轨迹数据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分析、疫情防控与预警,已经成为全民联防联控的核心所在。特别是预警预报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体征诊断、城市体检等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立足于时空间行为视角,理想的疫情预警应该是可以为居民提供相对安全的日常时空间行为规划,以满足人们的就医应急与日常生活需求。这不仅仅与患者行为轨迹或个体活动需求相关,还涉及到生活服务设施的供给(包括时间供给,如疫情时期的营业时间制约)、线上服务(如订餐、买菜)的补充,以及就医设施与交通的安排等。这些不仅需要将来的社区规划与安全生活圈规划来探索可应对疫情冲击的社会韧性社区,同时也为时空间行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