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疫情专访丨疫情防控之下人群的物质空间隔离与网络教学科研活动的不隔离

2020-03-12

疫情专访疫情防控之下人群的物质空间隔离与网络教学科研活动的不隔离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阻断新冠病毒传染,人群的空间隔离视为首策。但是,信息社会,隔身隔心,网络科研与教学活动迎来机遇。这个特殊时期,也给我们带来特殊的思考与变革。

 

科研团队争分夺秒

防疫初始,我们与张文佳、阴老师联合组织“万众一心战胜疫情北大时空行为分析”团队(43人参加),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行为轨迹数据分析平台”;先后提交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与联通公司合作项目建议书“应对疫情的时空行为轨迹大数据分析与人员流动性治理研究”、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项研究”课题申请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时空行为轨迹分析与居民日常活动应急管理研究”、民建北京市委“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课题研究专题“社区安全生活圈建设的理念、重点与举措”等,撰写了《城市规划》“规划治疫”栏目的笔谈“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的疫情防控”、民建北京市委资环委的疫情防控社情民意信息“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社区安全生活圈的建议”等。

网络教学保障工作

与此同时,响应“北京大学及城环学院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保障工作”的要求,参加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供的“北大教学网”和“在线课堂”网络培训课程,尝试采用微信群、QQ群等多个网络平台来组织教学活动,最后形成以北大在线课堂为主要授课平台、以微信群与QQ群作为联系并共享资料的辅助平台、以QQ群为紧急备用授课平台的网络授课方式。说实话,第一次使用网络教学,刚开始还是很忐忑的,甚至思想上有拒绝情绪,当然也有些许期待与好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网络教学培训和助教联合的多次练习之后,还是欣然接受了这种新方式。开学第一周的两次网络授课,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尽管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网络教学些许思考

网络社会的特点就是信息共享,平等交流。首先,我们通过各种手段,找到了教学相关的著作与教材的PDF文件,课前在各种平台上提供给学生预览预习,使学生们接触到了更多的教学资源,这也使得教学的厚度增加了。其次,利用平台里的上台发言、聊天功能等,及时回答学生们的课堂与课间提问。最后,在线课堂的回放记录可以回看自己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也可以保存下来留作后用。另外,网络授课的方式也有一些创新,比如适当减少老师讲课的时间,增加同学的提问与发言时间,并且根据同学的要求与教学效果,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分段教学,比如线下授课是50分钟一节课,网络授课30分钟为一节的效果更好。同时,助教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助教不仅课前建群、上传资料、准备课件,而且一旦老师进入讲课后时而会陷入自己的思路并且不希望被打断,助教就会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收集问题提醒老师回答,同时助教也帮助老师做一些学生上下台的辅助操作等。网络教学刚刚开始,教学平台正在熟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仍然很多。比如在线课堂的多功能尚需学习使用,如何鼓励学生多举手、多上台发言,如何分节组织教学、分节保存课堂记录等。同时,我们也需要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教学参考文献,以积极、热情、开放、平等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疫情防控之下的教学科研活动的方式创新与互动效果已经显现,希望这个特殊的机遇带来更多教学科研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