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IGC2016 时空行为与城市规划分会场现场报道

2016-09-05

824日,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时空行为与城市规划分会场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VIP4-3顺利举行,该分会场由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关美宝教授和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共同组织。时空间行为研究提供了理解人地关系的独特视角,是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全面革新了传统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时空间尺度,是新时期人本导向的城市规划应用的重要依据。分会场讨论了多元化、个性化的人类时空行为发生过程与机理,信息化社会下新技术新数据研究城市问题的方法等热点问题。来自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大学等多所机构,共25位发言人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如今时空数据整合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发展迅速,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出现了一项全新的时空整合形式:实时时空整合与互动。美国地理学会执行理事长Douglas Richardson教授在其所发表的《Real-time Interactive Space-Time Integration and the Spatiotemporal Data Explosion》中指出,利用即时互动GPS/GIS技术创造与功能性的发展使得时空数据的持续产生以及互动成为可能。实时时空整合和交互技术作为地理学、制图学、地理信息科学以及诸多相关领域中的核心变革媒介,深度重组了传统的关系与结构、扩展了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地理数据收集、制图、模式化以及其使用的方式。认为实时时空互动功能可以用于混合时空数据扩张、创新地理等研究,以及用于政府管理和商业应用。Douglas Richardson教授指出,我们应当思考如何在相关领域实现持续创新。

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关美宝教授介绍了与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等联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学者合作项目,认为从城市化发展过程的角度亟需进行中美城市居民时空行为的比较研究。虽然中美城市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同样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如郊区化速度、对小汽车的依赖等。而这些问题加剧了职住不平衡、增加了通勤时间和距离,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更加突出。关美宝教授主要探讨城市形态、汽车拥有情况、家庭结构以及个人属性等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通过理论创新、实证研究创新和方法创新,开拓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国际比较视角,建立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行为学派。

香港浸会大学王冬根教授介绍了关于家庭住房选择和出行选择的研究。该研究关注资金与时间资源,将住房与车辆购置等长期决策与日常家内与家外活动的时空选择等短期决策结合起来,建构了家庭决策模型。

通勤行为是时空行为研究中的重要话题。清华大学刘志林副教授进一步扩大相关研究范围,揭示职住分离对城市低收入居民以邻里为基础的社会资本构建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旨在减少职住分离的规划措施能够避免这种不利影响,从而促进以人为本、和谐的城市化进程。

此外,中山大学周素红教授研究团队及赵莹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孙斌栋教授研究团队、北京联合大学孟斌教授及张艳博士、清华大学刘志林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申悦博士及塔娜博士、香港大学郭文伯博士生、北京大学孙道胜博士生等学者介绍了各自研究。

在场学者就时空间行为数据共享、大数据背景下时空间行为研究方向、行为地理研究成果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提问与讨论。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对分会场的发言与讨论进行总结,时空间行为研究在国际发展迅速,相关英文研究有许多亮点,而在中国起步较晚,相关中文研究仍有不足。时空间行为研究对数据质量与处理要求较高,涉及到GIS技术使用、可视化、模型等,同时跨学科、新人才、新技术对推动研究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在场听众就各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热烈讨论,对潜在的相关研究课题和开拓未来的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供稿人:蒋晨、张雪、符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