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2015年度年终总结

2016-02-22
 

2015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进入第二年。中心继续发挥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理论前沿、智慧城市规划管理的实践应用、海内外学者跨学科交流合作的平台作用,在学术研究引领、规划管理探索、服务城市大众等方面继续做出了突出成绩。过去的一年,中心在科研项目攻关、学术论文发表与专著出版、国内外学术交流、系列讲座、人才培养等方面交出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

 

一、科研实践,探索不辍

    2015年,中心继续积极推动时空间行为研究基础与智慧城市规划应用的融合,在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时空间行为大数据研究及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应用方面,探索服务城市大众的途径。本年度我中心申请到了关于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与中美比较等方面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智慧城镇综合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之子课题研究,重点探索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核心标准及综合评价系统研发与示范。中心还承担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国科协等咨询项目,研究北京市居民健康出行与城市环境调控政策,基于居民时空间行为研究进行智慧社区等规划管理模式创新。

此外,中心承担的《基于上海城市体征诊断模型的辅助决策研究》课题,立足于城市管理需求,致力于思考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及实践方法,构建适合上海市城市发展规划体征诊断的可视化模型,为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现有数据的综合利用、分析、规划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中心承担的《北京城市社区公共设施时空配置优化研究》课题,从社区类型及社区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和行为需求出发,思考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优化问题。

中心核心研究团队之一的信息科学学院的马修军老师研究组,致力于智慧产业创新模式与大数据的产业生态研究,2015年在中国西部城市、京津冀城市群探索落地实践。

中心亦积极参与规划实践方面社会交流。中心成员参与了由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的“青年规划师眼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之中的“五彩缤纷生活圈”方案征集大赛,作品《京津冀城市群的生活空间重构》获得“最具洞见”奖。

 

二、论文著书、笔耕不辍

2015年,我中心师生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主要以北京为案例,进行日常生活时空分析及面向智慧城市的规划探索,形成一系列颇具国内外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201411月至今,中心出版共两部著作与译作,分别是《时空间行为研究前沿》(柴彦威著,2014,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与《人文地理学方法》(柴彦威等译,2015,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心核心研究团队的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的刘瑜教授研究组,长期致力于探讨多种数据的实证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地理学基本规律研究,15年该研究团队基于“社会感知”概念提出了时空大数据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新框架,相关成果刊登于美国地理学会会刊(AAAG)。此外,中心多名教授入围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贺灿飞教授、周一星教授、赵鹏军研究员、冯健副教授四位老师在社会科学领域发挥着学术带头作用,为我院也为中心争得荣誉。

 

三、学术交流,发声不辍

2015年,我中心继续主办北京大学“时间地理学”系列讲座,邀请了瑞典林雪平大学时间地理学大师Kajsa Elleg?rd,做了题为“时间地理学——起源与发展”的学术报告,为我中心进一步加强时间地理学的国际传播、开展跨学科国际比较的时间地理学研究,也为中瑞两国时间地理学的信息共享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契机,最终有助于构建和完善时间地理学研究的国际网络。此外,中心还坚持举办“大数据与时空行为”学术沙龙,邀请到了多名建树颇多的国内青年学者,如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龙瀛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静远博士、美国佐治亚大学地理系穆兰副教授等,来到我中心,与中心博士、硕士研究生一道分享交流各自研究成果,并给予青年学生以指导。

中心核心成员亦积极在国际大会上发声。201565-7日,我中心多名人员前往上海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办的,主题为“中国的城镇化与城市转型”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发展国际会议,中心主任柴彦威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以“时间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及理论创新的影响”为题进行了大会英文报告,其他中心成员在专题分论坛中进行了主题报告,探讨当前中国转型背景下以居民行为为中心的城市时空间规划、居民生活方式优化等议题,并与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和国外的学者进行了交流互动,听取了国际专家的点评与建议,其研究结果得到了充分肯定。

中心主任柴彦威教授2015年度组织并参与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在第三届中国城市发展国际会议作英文大会发言,在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城市地理学年会上作中文大会发言,在日本地理学会秋季大会上组织中国城市地理学专题研讨会并作日文发表;在美国地理学会年会分会场、UIUC中国城市研究专题研讨会上作英文发表。柴教授还担任了美国地理学年会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与规划专题研讨会、第十次中日韩地理学国际会议暨第一届亚洲地理学大会、第十一次时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的组委会成员。

中心副主任刘瑜教授也邀请到众多GIS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学者到访我中心并开展学术讲座。其中,来自日本丰田都市交通研究所研究部部长安藤良辅教授安藤良辅教授,做了题为“以交通计划为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的讲座。来自美国田纳西大学地理系的华人学者萧世伦教授带来题为“Social media Analytics for physical, virtual and social spaces”的讲座;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理与人类学系的王法辉教授作了题为“Wasteful Commuting Revisted: A Monte 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的英文报告;来自美国德州南方大学城市与环境政策学系主任潘起胜教授向中心师生及北大学子分享了题为“Develope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GIS-based Planning Models”的学术报告;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系主任隋殿志作了“New Trends in GIScienc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the U.S.”的精彩讲座。

 

四、未来展望

面向未来,中心将一如既往紧扣城市居民相关议题,发挥学科引领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与时空间行为研究国际网络的建设。

就组织建设与交流而言,我中心在自身建设的同时不断谋求向外合作。近期,住建部拟与北京大学共建“智慧城市研究院”,我中心积极应对与参与。前期经过三批试点共277个智慧城市中筛选出的17个城市典型案例中,我中心负责“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的文本修编,与智慧城市的专家学者合作,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2016年,将与住建部加强合作,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核心标准研究及综合评价系统研发与示范”的课题研究。

另外,我中心积极期待与学校、学院的跨学科合作,共同探讨智慧城市的相关命题。不久前成立的北京大学未来城市研究中心将涉及到智慧城市的相关议题,中心希望加强交流与合作。

最后,我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智慧城市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国际前沿研究,例如借鉴日本柏叶新城的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经验,注重官、民、学的多方共同参与,贯彻以人为本的建设经验 

  

    (供稿人:马昕琳)


中心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


Kajsa Elleg?rd教授时间地理学系列讲座


中心师生在第三届中国城市发展国际会议上发言